close

拼布課作品-手提小包(過程).jpg 

最近愈來愈期待上拼布課了。

以前我一直不懂拼布有什麼好的,上過正統的拼布課以後,自己開始做一些簡單的初階作品,有了實際縫製經驗,再加上最近去參加陳芬惠的拼布個展,得以近距離的觀模研究才開始有一點點瞭解拼布藝術的價值何在。

拼布最早的起源應是來自於「節省物資」,早期農業社會物資缺乏,衣服穿破了要補丁,婦女也會用舊衣服或是用剩的零碎布來拼接,做成床單和被單。我還記得小時候,外婆家蓋的棉被就是用一塊一塊正方型的花布拼接出來的,可以認得出來,哪一塊布是媽媽某件衣服的布、那一塊是表妹衣服的布……歐美地區稱它做「百納被」,後來還演變成婚禮祝賀的吉祥禮物,象徵眾人對新娘的祝福。

現代人生活富裕,再也不時興這種「七拼八湊」的被單,拼接因此漸漸蛻變成更高層次的藝術型式。

拼布藝術最容易感受到的當然是配色與造形之美,如果妳有機會近距離的觀賞拼布作品,建議可以留意在同一個平面上總共用了幾塊不同的布,有時候只有兩三種,有時候是多到數不清;也可以觀察一下它是規律的幾合造型,還是自由造形的貼圖。搭配得好就會有調和的整體感,像是一塊完整的布,很賞心悅目;搭配不當就成了畫蛇添足的累贅,有種「白了工」(台語)的感覺。

拼布另一個讓人愛不擇手的美,是表面壓線和底部舖棉所創造出來的立體感,看起來像浮雕,摸起來卻是溫和柔軟。壓線造形的立體感可以獨立於拼接以外,例如在背景上製造出「風的流動」、「漣漪」、「藤編」的效果:借用下面這張大師級作品,讓大家感受一下貼圖和壓線的效果。

0010424290_b_08.jpg  

圖片來源:博客來網路書店《齊藤謠子北歐拼布》積木文化2009.1.10

(如有侵權請告知)

壓線也可以隱身為配角,配合拼接的形狀落針,使千篇一律的幾合拼接有了更多元的變化。這次去看陳芬惠個展,其中就有兩個形狀一模一樣的包包,乍看之下是用兩種完全不同的拼接圖案組成,仔細一看才發現,其實是一模一樣的六角形拼接,只是其中一個用六角形壓線,另一個則改用圓形壓線,創造出花朵的效果。

【陳芬惠「布能布玩 布能布知」拼布藝術展http://www.ttcg.gov.tw/index.php?code=list&flag=detail&ids=26&article_id=3639

  

我的社區大學拼布課,第二個作品是一個小錢包(我媽說這個包大到可以放三萬塊了)。

這是一開始的基本組成,拼接表布、舖棉、裡布:

拼布課作品-手提小包(過程)-6.jpg 

把三片材料像夾心餅乾一樣疊在一起,先用梳縫大致固定,再縫完成記號線,然後開始縫壓線。

長長短短不等的壓線,共計有38條。

拼布課作品-手提小包(過程)-3.jpg 

原本一開始我覺得一個小包包要花那麼大的工夫來拼接、壓線、刺繡,實在是「白了工」,等到磨完了那一道一道的手續後,我才明白老師的用心,選這樣小件作品實在是她溫柔的體貼(就像老師的人一樣),因為我們初學手縫,速度慢也縫不漂亮,她讓我們有充份的練習機會,又能短時間就有成就感,然後因為材料費相對便宜,初學者縫醜了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,隨時可以再做一個,又多一次練習機會。

不過別看包小好欺負,我才縫第一個就有手指長繭的感覺了,而且速度進步很多,針目終於也能很「直」了!

壓線縫好後,固定用的疏縫就可以拆掉了,然後加上左右兩道滾邊,做為包包的開口。

然後縫羽毛繡裝飾。

拼布課作品-手提小包(過程)-5.jpg 

 

拼布課作品-手提小包(過程)-4.jpg  

縫上拉鏈,縫合邊線,就成了「初步」的形狀:

拼布課作品-手提小包(過程)-2.jpg 

現在看起來很怪吧!是不是比較像面紙包,可是它比面紙包大多了,

這和包包完成的樣子差距還很大!不是我故意要賣關子,這星期的課只上到這裡,

還是無法完成啊!大家敬請期待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李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