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etter-手提袋 正面.jpg

新做好的手提袋。A4尺寸,印花棉布、手工染色真皮提把。我給它的名字是 Letter。

這塊布剛買回家的時候,我媽媽問我,這塊布看起來好舊,為什麼要買這樣的花色,當時我只回說,這是復古風嘛!

同樣是一家子人,喜好也是很兩極。

包包剛做好的時候,樓上黃太太來我家,看到這個袋子,她就很興奮的問我,這布這麼好看,哪裡買的……還好也是有人和我的眼光接近^_^,感到很安慰。

Letter-手提袋 容量.jpg

長久以來,我對蓋在郵票上的郵戳圖案充滿好感,也偏好滿滿一頁草寫英文書信所形成的紋樣。

在沒有E-mail 的年代,人們用筆書寫,將信紙裝入信封、填上地址和收件人姓名、封口、貼上郵票。從信被放進郵筒的那一刻,寄件人便開始想像對方讀信時的心情,更期待能盡快收到對方的回信。

現代人早已不時興這種手工慢調子的魚雁往返,於是這些手寫的信,只藏在某些人家的抽屜底層,泛黃、退色、生蠹,成了復古的歷史收藏。

 

農曆年前,我看了《查令十字路48號》這本書,重新回顧了用書信維繫友情的感動。

這本書收錄了從1949年至1969年(長達二十年),往返於紐約女作家和倫敦小書店的來往信函:

194910月,美國紐約一位女作家海蓮•漢芙,因為嫌棄紐約這個城市沒氣質,害她老是買不到想讀的書,於是轉而透過郵購的方式,向倫敦一家小型二手書店買書。透過一來一往的通信和包裹,紐約的海蓮•漢芙和英國倫敦查令十字路38號「馬可與柯恩書店」的職員交織出一段長達二十年的跨國友誼。

漫長的二十年,雙方始終未曾見面,彼此隔著大西洋的距離,靠著一封一封的信件、包裏,分享彼此對書本的喜愛與人生經歷。海蓮因為籌不出旅費,一直沒能親自拜訪她最心愛的書店和他的朋友,一直到了一九七一年,有英國出版商邀請,她才終於飛抵倫敦。

不過當時,書店的經理已經去世了,書店也已經停業。

這本書,記錄了兩個從未謀面的朋友,彼此之間深刻的友誼。

  

書信。是二十一世紀還沒來臨前,人類的共同記憶。或許你和我一樣都經歷過那些寫信、等信的美麗時光。

距離拉長了時間,長時間的等待,讓人和人之間的情感發酵,釀成了友情的酒。

二十一世紀,電子郵件讓人際溝通升等為零時差,現代人已經很難「享受」到那種微妙的時間差和距離感。

很高興我曾經有「享受」過。

朋友,你有多久沒用手寫信了呢?老實說,我真的也很久沒提筆寫信了。

 

為了配合這塊布的「陳舊」感,提把我選擇用最簡約的裁切樣式,真皮手染再打釘。

我染皮的時候,很仔細的做了背面及側邊光面處理,所以手感很舒服。真皮剛用的時候比較硬,提過幾次以後,會慢慢順著使用者的習慣,形成自然的曲線。當然真皮也比合成皮耐用。

Letter-手提包 皮把手.jpg 

包包裡面用同一塊布,大小兩內袋,一個拉鏈內袋。面布加棉襯、底部加有硬襯,維持立體,裝了東西不會變形。

Letter-手提包 內袋.jpg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李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